五字诗意淡雅古风网名
1、(诗余)指“词”而言,有长调、小令、慢、引等不同格式,用“词牌”作为格式的标志。(五字诗意淡雅古风网名)。
2、(诗韵)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。隋时陆法言着《切韵》,共分206韵部,分部太细,不便押韵。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。南宋时,平水人刘渊编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,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,后人又减为106韵,并称为平水韵,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。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,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。
3、①楚辞体: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,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、声韵,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。东汉刘向编辑的《楚辞》,全书十七篇,以屈原作品为主,而屈原作品又以《离骚》为代表作,后人因此又称“楚辞体”为“骚体”。②乐府: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,后变成诗体的名称。汉、魏、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,简称为乐府。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,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。如《敕勒歌》《木兰诗》《短歌行》(曹操)。一般来说,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“歌”“行”“引”“曲”“吟”等。③歌行体: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。汉、魏以后的乐府诗,题名为“歌”“行”的颇多,二者虽名称不同,其实并无严格区别,都是“歌曲”的意思,其音节、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,形式采用五言、七言、杂言的古体,富于变化,以后遂有“歌行”体。到了唐代,初唐诗人写乐府诗,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,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,虽辞为乐府,已不限于声律,故称新乐府。此类诗歌,至李白、杜甫而大有发展。如,杜甫的《悲陈陶》《哀江头》《兵车行》《丽人行》,白居易的许多作品,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,大多三言、七言错杂运用。
4、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,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。基本的有以下几种:
5、、全句式重现
6、君兮寄相思、菁华浮梦长、半生轻狂客。
7、综观全曲,其结构新颖别致,即“铺排静景——中介飞鸿动景——铺排静景”,规范而不呆板;其次,章法上动静结合,变化而不单调;再次,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、清冷,那么到了第三句,则意境转换,更显清疏、清和了。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。
8、1火球形诗
9、五行诗:就是将五字嵌入诗中,别行组词,别作他义,联缀成篇。
10、{53}、绾起梨花月
11、(借对)有一些对仗,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,叫做借对。
12、星名诗:嵌星辰名。
13、(工对)对仗的两句词性要相对,像这样的对仗,叫做工对。
14、飞雁体:同头体的五律或五言八句的古风可排成这种形状。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宝塔诗,读法是左右开弓斜着读,呈人字行,犹如雁阵,所以叫飞雁体。
15、回转回文体
16、声情
17、(律诗)又称“格律诗”。诗体名。近体诗的一种。格律严密,故名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。第八句押韵,首句可押可不押,通常押平声。分五言、七言两体,简称五律、七律。亦偶有六律。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,则为排律。律诗中,凡两句相配,称为一“联”。五律、七律的第一联(二句)称“首联”,第二联(四句)称“颔联”,第三联(六句)称“颈联”,第四联(八句)称“尾联”。每联的上句称“出句”,下句称“对句”。(五字诗意淡雅古风网名)。
18、八大山诗:是叠翠诗的改装,形状像飞雁体。八行,每行开头为同字。
19、叠字诗: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。各句都用叠字组成的为叠字体诗。所谓叠字,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成一个词,也称“重言词”。
20、三妇艳:五言六句。大妇。中妇。小妇。。良人。。良人也可用丈人、丈夫、众人、上客、佳人等。
21、首尾吟体(首尾重复):一句而首尾皆用之。
22、禁体诗:即指赋诗时,预定不准犯某某等字之诗。因诗家以体物为工巧,废而不用,视同禁例,有如徒手相搏,不持寸铁。后遂以禁体诗为白战。
23、(六言诗)诗体名。全篇每句六字。相传始于西汉谷永,一说东方朔已有“六言”,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。有古体近体之分。但均不甚流行。
24、{25}、挽梦亦清歌
25、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26、清酒敬沧桑
27、"现代派"诗歌流派,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《现代》杂志的一批诗人,包括戴望舒,何其芳,卞之琳,废名,林庚,等等。何其芳的《预言》等诗华丽,精致。卞之琳的《数行集》,《鱼目集》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,其圆熟、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。30年代还有另一诗潮是"左联"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,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坚,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,抒发革命激情,追求形式的大众化,通俗化,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。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近现实,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,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。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平的,是"七月派"和"九叶派"。"七月派"是在艾青影响下,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,代表人物有绿原、阿垅、曾卓、牛汉等等。
28、遥寄山海故
29、(2)回文辘轳体(有人把它叫做叠字回文诗,叫法不大对)
30、征稿启事:
31、(古绝)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“律绝”而言。古绝多用拗句,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。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,但全诗用律句,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。
32、诗联:由诗组成的对联。
33、诗按音律分,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。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,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。
34、{79}、陌上桃花开
35、(5)行旅诗和闺怨诗。
36、{42}、羁旅长堪醉
37、(古体诗)又称“古风”,格律自由,不拘对仗、平仄,押韵较宽,篇幅长短不限,句子有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体和杂言体。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、楚辞、乐府诗。“歌”“歌行”“引”“曲”“吟”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。
38、醉酒思红颜、浮生思过往、黯然销魂月。
39、卦名诗:每句诗中嵌用《周易》一个卦名。
40、题画诗之考
41、櫽括体:就前人诗文的内容剪裁改写而成。
42、{92}、江山此夜寂
43、特点
44、(拗句)救了孤平的句子,叫作拗句。
45、1鸳鸯诗
46、(分韵)旧时作诗方式之一。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,各人分拈韵字,依韵作诗,叫做“分韵”,一称“赋韵”。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,后来并不限于联句。白居易《花楼望雪命宴赋诗》:“素壁联题分韵句,红炉巡饮暖寒杯。”
47、(入律古风)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。特点为: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;换韵,且多为平仄韵交替;通常是七言,四句一换韵,换韵后第一句入韵,全诗似多首“七绝”的组合。
48、一提到“秋”,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、脍炙人口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(马致远作)。殊不知,元曲当中写到关于“秋”的作品甚多,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《天净沙·秋》。如果说,马致远被称为“秋思之祖”的话,那么,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“秋意之圣”。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,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,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:日头平西,落霞满天,小村披拂着斜晖;炊烟袅袅几如凝止,老树枝丫不动纹丝,乌鸦树羽辍立枝头。
49、辘轳体:也称轮回体,是主题相关的组诗。她与顶针格、鹤顶格诸体不同,更不同于回文诗。她的写法是:选定一个内涵较丰富的中心句子作题目,采用七律或七绝的形式来写。如果采用七律形式,则将选定的题目按第8句顺序,分别镶嵌于其中,象车轮转动一样,使其形成五首的一组诗。如果采用七绝形式,方法亦类似,不过镶嵌的分别是在第4句上,三首为一组。后来也有人利用仄声韵的律诗把它放到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的,这样可就全辘轳起来了。
50、(句式)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。
51、(通韵)古体诗的押韵,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,比如一东和二冬、四支和五微,混在一起通用,称为通韵。
52、1回旋四季诗
53、1三角形诗
54、{40}、离空的红颜
55、现代(当代)诗歌的主要流派:“五四”诗歌、新月派、现代派、九叶派、朦胧诗、中间代、新生代、湖畔派等。
56、含义:小路上的花儿都开了,而你,我可以慢慢等你回来!这句话从作者(吴越王钱镠)的立场上表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深沉内敛的爱。
57、{45}、暖巷拾桃花
58、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59、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。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,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。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,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,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。有些民族的诗歌,押韵并不这样重要。例如古希腊诗,古英文诗、古梵文诗。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《教师论》,欧洲人与诗用韵开始于意大利,时当纪元以后,中供纪曾风行一时。德国史诗《尼布隆根之歌》,以及法国中世纪的许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。文艺复兴以后。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。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。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。到近代自由诗兴起,押韵的诗又减少了。但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,因为汉语语音长短,轻重的区别不明显,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,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。
60、数名诗:又叫十数诗。是将从一至十以内的数目字连贯而成的诗,现在一般也称数字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