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字古风网名古韵遗风
1、动荡的年月里 时俗也多变
2、执伞青衣袖(五字古风网名古韵遗风)。
3、 戊戌年2018年12月30日,应清湫村委会的邀请,眉县作协一行九人前往参观并拜谒了历经沧桑的太白神庙。
4、仰韶农耕仗风雨,
5、 前面有一房子大的石头,石背风略小些。我怎么感觉喉咙甜甜的,鼻子出的气多,进的少,好像流鼻涕了,不是血。脚不听使唤了,腿实在迈不开,算了,就扶前面的大石坐一会儿吧,就一小会儿,困,瞌睡。终于坐了下来,怎么天要黑了,满天冒星星;怎么周围的石头都立起身来了,在浓雾中,劲风中,暴雪中忽出忽进,那么狰狞……眼前的石头什么时候变成了镜子,里面是我吗,怎么我变成了一条丑陋的毛毛虫,不,是甲壳虫,又好像一个巨人,一条龙;怎么,呼吸咋变得这么难了,我似乎看到前年去世的爷爷来了,他在镜中,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,专心寻他的草药,他离我这么近,怎么看也不看我。爷爷生前最疼我,噢,爷爷说过,他活着吃太白山,他死了要把魂还给山神爷。爹每次跟爷爷上山,爷爷尽可能不让爹砍树,只让爹砍些不成材的灌木,割扫帚也不能把一个地方的竹子割光,他说人不能为了自己太亏了山,人爱山,山才能养活更多的人,山是人的先人,是护佑人的神。爷爷,爷爷您别走……
6、尾声
7、 我是清湫人,离清湫太白庙千米之遥,我对太白庙熟悉却很陌生。接近清湫太白庙这点路,我却走了大半生-------
8、青衣染霜华(五字古风网名古韵遗风)。
9、挚瑶满夙缘
10、清湫镇在眉县东二十五里,镇上有太白行宫;殿宇宏大。“丹垩雕绘极其壮丽”《陕西通志》记载,元代至正十四年(1354),遣将歹驴筑城于清湫镇(今槐芽镇清湫),以镇守斜谷诸口,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(1309—1313)建成当时全县最大的庙宇——清湫太白庙。清康熙三十六年,陕西观察使贾鉝奉旨登山祷雨,据沿途见闻亲自绘制太白山全图,刻碑立于清湫太白庙前,据图碑记载清湫太白庙距太白山顶峰一百八十里,是上山的第一道门户,为太白山的下院。此图碑碑阴刻有贾鉝《太白山祷雨记》全文,该图碑现藏于西安碑林。
11、繁华落尽 花落执何手
12、帘外雨潺潺
13、 湫者清静,祥云瑞气缘道盛 。
14、亲爱的文学精英:
15、风和上柳桥
16、永不褪色
17、逍遥人世欢!
18、为民祈福,享庙以封神
19、微雨湿流光
20、青丝挽来生
21、清湫太白庙对联集锦
22、拈花随风录!
23、低吟、那微笑
24、起舞、弄清影
25、站在太白庙往南一箭之地的一潭池水前,村里的老人给我们指点着昔日太白庙的盛景,从村子的东南往西北,对应着太白山顶的几个神池,一字排开五个湫池,分别叫做药王池、二爷池、大爷池、三爷池、玉皇池。池水清冽,毛发可鉴,清湫之名从此扬于天下。每逢暑旱,祷者云集,盛况空前,四方百姓,瓶取罐舀,五池清水几为之竭。耳边听着清湫与太白庙的昔日的繁华景象,眼前掠过这个小村的阡陌交错,无一处不含有历史的底蕴与文化的气息......
26、 1985年,李勇和肖玉怀就觉得皇上御碑太珍贵了,决定先把石碑拉回来,以免再生变故。经协商,李勇和肖玉怀牵头,李勇动员、宣传,协调。肖玉怀具体实施。
27、 (原载2015年4月12日《光明日报》原题目为《登山奇遇记》
28、故里归长安
29、(05).夜深人不静
30、执笔画卿颜
31、暮色恋伊人
32、絮锦岁岁梦
33、作家协会
34、陌上花、落败
35、素绣绵绵忆
36、雪漫似穹天
37、个个啧啧称赞
38、 元代重修。据县志载:元代的“重修太白庙记”碑记载,蒙古元之正十四年(0354),遣将歹驴筑城于清秋镇,建成当时全县最大的庙宇------清秋太白庙。清初李雪木《撰重修太白庙记》,可以得修建规模是相当大,也是清秋太白庙鼎盛时期。1988年-------2018年,找回遗失的石碑,在原址上建起太白庙牌楼和一座庙宇。2018年扩建成现今占地6亩,新建广场,正殿,厢房,小型接待室,村史馆。恢复了太白庙比较规范的宗教活动场所。
39、 跨过古风浓郁的门洞,正门相对的娘娘庙没有引起大家的兴趣,左右两侧的八卦亭,树起的碑石,一今一古,右边这尊石碑,是2018“重修太白庙碑记”,左边的碑亭里的石碑,碑头上显示,明代重建太白庙改建记。碑文模糊显示:大元代也重修过。这块碑文革时期被推倒,和乌龟碑座身手异处,后经张志芬发现乾隆御碑后,同其他石碑一同运回。古今两尊碑的对比,承载了清湫太白庙的久远,和辉煌的发展。转入庙院当中,岁未的清寒丝丝绕梁,午后的暖阳撒满高高在上的庙堂,拾阶而上,宏伟的大殿之上,真气凛然的塑身,追根溯源,把世人千百年来追随的念想,凝聚成缕缕神彩飞扬。集体膜拜仪式,一鞠躬,仁义照千秋,二鞠躬,厚德载物,三鞠躬,福泽四方。
40、咫尺天涯间、风轻花落早、凉城惜暖玉、凉了醉人心、十里故清欢、挚瑶满夙缘、冷月醉夕阳。
41、只容得下你
42、取一个愉悦自己吸引大众的网名实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,但是在网络活动中我们应当树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律观念,不得恶搞、伤害他人(历史人物)情感,以免引来口水与法律的惩罚。
43、眉令梅遇则为祷于山祈雨
44、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元
45、旧巷里的猫 ,伊人旧梦吖,
46、闲话昔年情,事事叹悠久;
47、 锣鼓喧天,人声鼎沸。踏入庙门时,我是被后面的人流推搡着进去的,太白庙醒目的牌匾一扫而过。绕过娘娘庙寻声而去,硕大的庙院,人围得水泄不通,槐芽保安堡的百面锣鼓方阵,一鼓鸣,百鼓和,紧锣密鼓好不威风。那些身着华衣的锣鼓手,英姿飒爽,威风凛凛,挺直了腰身,挥动着长臂,叩着盘古开天地,敲着上下五千年,震撼着古刹的秦砖汉瓦,雕梁画栋。
48、 离开太白庙的时候,西风停止了脚步,阳光更加的亲切了。
49、花念伊人泪!
50、素时你是我挥不走的影
51、 2017年至2018年,清湫村经多方酬资,重修了清湫太白庙。清湫太白庙初具规模,引来十里八乡人朝拜,香火冉冉,薪火又相传。
52、弃周粮,泰交休风。
53、不是偶然的邂逅
54、 此前,我从未关注过一座庙,对太白庙亦如此。我曾陪母亲拜过一些庙宇,抱着一颗诚心,逢殿烧香,礼佛磕头。对于供奉佛祖神仙的名号、典故,一律闭口不问,只管一心向佛即好。
55、
56、为祷灵山立垂佑,遂施甘露果昭奇。
57、 站在百年丰碑前,解读几千年的民生,厚重感油然而生,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我为自己站在这块古文化圣地幸运,聆听古石碑,仰望三尊神,天地之大,人显得渺小甚微,耳畔久久回荡的声音,是先人字字珠玑的传承。庙堂之高,高不可及,站在寒冬的雪地,深深一揖,敬畏留下,诚意留下。
58、 作者:李亚红
59、一墨羽歌欢
60、 从空气中飘散着牛粪的酸腐味中,感知到大殿周边的环境,饲养室里的很近,庙已经不像庙了。步步逼近的民房,正在挤压着这座孤独无奈的大殿,这里空气似乎令人窒息,太白庙大殿已经岌岌可危。这里被村落和绿树环抱,可以登高远眺,可以俯瞰清湫及周边村落的全貌,南望秦岭、北眺高原。远处的山峦沟壑,层层峦叠嶂,秦岭横亘东西,渭水默默东流,一切苍莽辽远,一切都显得很渺小。
61、溯源太白庙的黎民与时代
62、漫步清湫
63、歹驴将军死后葬于清湫西南霸王河边,其墓人称“蛮王塚”,此地东临霸王河,南、西、北三面地势平坦,千百年来霸王河大水频发,就是没有冲蚀到突兀而立的这块高地。
64、日暮盼归人、遇一人白首、酒醉思红颜、
65、张永麟,生于1963年,眉县齐镇官亭村人。81年先后在官亭小学,齐镇初中任教。1988年12月至2008年8月先后在青化,常兴,横渠和金渠等地工作,担任副镇长等职务。2008年9月至2017年4月先后在县科协,县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、县政协等单位工作,任县政协教文卫体与学习文史委主任等职务,2017年5月退居二线。2012年开开始文学创作,先后有8篇作品在政协文史资料及有关杂志刊登。2018年11月份以来,有《我的父亲》、《难忘的教师生涯》、《变迁》、《渭北见闻》等作品在《江山文学网》上发表。作者人生阅历丰富,善于洞察社会,文笔朴实,其作品平而不华,深受读者喜爱。业余擅长音乐、书法。
66、太白庙碑记载:“由唐迄宋封爵最隆、功绩磊磊,罄竹难书”。可见唐朝和宋朝清湫太白庙的湫坛会盛极一时。太白庙不断扩建,至明清规模空前,清乾隆四十三年,朝廷派遣陕西巡抚毕沅重修太白庙,庙院占地八十余亩,东有娘娘庙,西有老爷庙。庙前有五池,与太白山上的池数相应,相传祷雨甚灵。池中水深五尺至丈余,虽无泉眼,但从来不干,长年向外流水。盛夏马头莲莲花争奇斗艳,鱼儿嬉游。池边杨柳依依,姿态娇柔。
67、格式化、悲伤
68、雨打芭蕉残
69、在新世纪良将英才层出
70、只养心守正,永沐浩荡神恩
71、陌路、爱已灭
72、 渭水东流清湫南,秦岭巍巍太白北。再见,清湫村,再见太白庙。愿神灵保佑,愿生命长存,愿历史明鉴。
73、相传原太白庙为鲁班所修,斗拱交错,檐牙交啄,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。当地有个流传很久的段子:“八卦悬顶鲁班修,五百斤铁狮两边蹲,空空柱子木渣门,铁鼎香炉千斤重,铁旗杆儿铁莲花,玉石碑子照娃娃。”
74、 3北宋苏轼四次求雨。宋仁宗器重苏轼才学,派凤翔府任签书判官,知府宋选将取雨重任交给苏轼。
75、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农耕关乎天下安危。而水是农业的命脉,生产力相对落后、主要靠天吃饭。祖先雨水崇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,尤其在富庶的关中,老百姓,更是无限的崇拜主管雨水的神仙——太白山神。在先民心目中,天神叫下雨就下雨,天神不叫下雨就不下雨。因此,要得到雨水,就要向天神祈求。早在殷商年代,祈雨活动就已风行。太白庙就建于此时。
76、麦前旸雨各称时,麦后廿余日待滋,为祷灵山立垂祐,遂施甘露果昭奇。
77、 顺着太白庙向南行走大约100米的地方,有一个水池,水池的水不是很干净,池面上有一个亭台,池面上有一个木制的小桥,估计有七八米的距离,站在桥面,可以看到魏巍太白山上的积雪。在清湫村老人的介绍中,我们得知原来有三个这样的水池,因为时间久远,两个水池已经被填平住上人家了。
78、解亚媚 女,笔名:想飞的凤凰。曾在《一个人的咖啡和天亮》《中国美文欣赏》《中国网络文学精品2011年选》《孤独的芭蕾》《一路繁华》《初心》上发表过文章。几年来,网络发表文字几十万字。座右铭: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79、除了敬畏的目光所及
80、(03).痛ゝ无法抑制
81、 《重修太白庙记》详细记述了元代对其重新修建的情況:“太白山南距县四十里,山之阴一十五里,曰清湫镇者,即神祠之所在。其山雄杰奇秀,……,章历间信宿而后返,往往民惬怯畏,故四方香火率诣祠下,前有湫五分涌雨掖,凡雨阳螟疫请必响应,然祠宇历年滋久,雀穿鼠穴,日就不支。……既而秋七月旱祷而雨,越期年夏旱祷,又雨,其后诊气间作祷雨辄雨,促宜迎告于众曰:神既不可以不□庙,貌不可以不修,神固靡责,怠而弗举,无迎为邑,人之羞乎?于是县帅府官吏望族,秦守王振提点希静大师,康德仁耆老李平、于庭秀、李显、张琳、户克明、陈德、陈政、张甫、李琛、赵文秀、侯举、李伯祥、江泽、周成等闻仲宜之言,莫不交欣踊跃,竭力协志,鸠皆相役。始于至大己酉之冬,终于皇□癸巳之十月,最材木之数以千计,瓦璧之数以十余万计,金谷之数以三万□计,斫庆□□之功,皆极一时之选,仍命侍祠者董秀以董之,去旧基可二十余武为正殿凡四楹其广八寻,其高如之,制度□诡,百堵外施三间而列湫,各构堂于其上,或烟霏四开,山峰倒射,池影涵碧,树木环□,龟游鱼跃,光景炳耀,东水东西,奔流于渭,凉气喜人,衣被余润,南俯通达,田夫行旅,驾肩结轸,稻胜麦陇,□布森列,徙倚周览,一目千里,真天下之绝观也。俯仰事俯育□□□□之赐亦侯之功报祀无缰,……庆尔丹衷。”由于时间的久远,很多字都看不清楚了,所以很多字迹都是用口字代替,对于历史,对于历史人物,我们只有崇敬和仰慕,只能默默地瞻仰赞叹。
82、 第二座碑石是元代的“重修太白庙记”碑,清湫太白庙初建应在宋朝以前,元代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(1309——1313)经过四年多时间的重修,明代又进行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重修。重修虽由官府倡导,修庙资金源于民间捐助,据《助缘功德主铭》收录捐助人名录看,捐助者达五百余人,清湫太白庙所藏的石碑《重修太白庙记》碑文记载“太白山南距县四十里,山之阴一十五里,曰清湫镇者,即神祠之所在。其山雄杰奇秀,……,章历间信宿而后返,往往民惬怯畏,故四方香火率诣祠下,前有湫五分涌雨掖,凡雨阳螟疫请必响应,然祠宇历年滋久,雀穿鼠穴,日就不支。……既而秋七月旱祷而雨,越期年夏旱祷,又雨,其后诊气间作祷雨辄雨,促宜迎告于众曰:神既不可以不□庙,貌不可以不修,神固靡责,怠而弗举,无迎为邑,人之羞乎?于是县帅府官吏望族,秦守王振提点希静大师,康德仁耆老李平、于庭秀、李显、张琳、户克明、陈德、陈政、张甫、李琛、赵文秀、侯举、李伯祥、江泽、周成等闻仲宜之言,莫不交欣踊跃,竭力协志,鸠皆相役。始于至大己酉之冬,终于皇□癸巳之十月,最材木之数以千计,瓦璧之数以十余万计,金谷之数以三万□计,斫庆□□之功,皆极一时之选,仍命侍祠者董秀以董之,去旧基可二十余武为正殿凡四楹其广八寻,其高如之,制度□诡,百堵外施三间而列湫,各构堂于其上,或烟霏四开,山峰倒射,池影涵碧,树木环□,龟游鱼跃,光景炳耀,东水东西,奔流于渭,凉气喜人,衣被余润,南俯通达,田夫行旅,驾肩结轸,稻胜麦陇,□布森列,徙倚周览,一目千里,真天下之绝观也。俯仰事俯育□□□□之赐亦侯之功报祀无缰,……庆尔丹衷。”
83、新建太白面庙三楹
84、关中地区的太白庙不胜枚举。清湫,这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,是关中乃至全国太白庙的发源地。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故事,有了博爱和忠孝,有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……
85、祷雨灵应的一段大事
86、一日一月一人间一言九鼎堪为爷
87、蹋上丶光棍路
88、联题清湫太白庙
89、 2017下半年,新一届村委班子,抢抓机遇,重新启动,各方协调,遇山开路,逢水架桥,疏通各个环节。从恢复立项,征地赔付,启动东部集团合作,规划设计,施工,审验完工,到落成庆典,被一年内一举拿下。
90、还有藏在心底深厚的情感
91、麦意紫苏川
92、下面都是五字颇具诗意饿网名,喜欢可以收藏。
93、黑白式、格调
94、偃燐火,天賚良弼;
95、作者简介
96、众志成城
97、太白去天三百尺,山椒古雪皓两极;若教伯夷居上头,山是蚁垤雪如墨。
98、 据史料记载,中间的石碑上有当时毕沅的奏折写到: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奉上谕:太白山神,夙昭灵应,因率在省各官赴庙祷雨,复委员亲诣灵湫取水,六月初一日,甫经到山,雷雨立沛,初四日,水方到省,是夜大获甘霖,连三昼夜,入土十分,深透益壤。附近各属禀报,同日普润均沾等语。览奏欣慰,并亲制诗致谢。神明赐佑,灵应聿昭,我君臣当益申处敬,着该抚于祠内酌建碑亭,刊勒御诗,其碑身高宽尺寸,即开本具奏,候朕亲书发往,将此传谕知之,钦此。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敬遵勒石。
99、花落、却未谢
100、风景绝胜处,三海上峰头。
101、伯夷叔齐周贲说。
102、作者简介
103、七律 •伏雨
104、奈何与君共聚梦一场╭ァ
105、柔情蜜语好伤
106、絮锦岁岁梦
107、倚楼听风雨,
108、 相转伯夷、叔齐是殷周时孤竹国王的两位王子,国王择才能立叔齐为太子,王死后叔齐让伯夷继承王位,伯夷曰:“父命难违”。伯夷为让弟继承王位而自己逃走。叔齐因立幼而不立长也逃走。二人上太白山修道,周贲元帅奉皇命寻二皇子,被伯夷叔齐感化相随。史载,商周交兵时,商朝伯夷、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,逐南行入山隐居,采薇而食,义不食周粟。后来,三人游历乡间坐化清湫,儒家尊三人为圣贤,道家尊三人为大太白神、二太白神和三太白神,恭奉于庙堂之上。
109、越爱越难过
110、投稿邮箱:
111、六再现清湫白庙
112、民国元老于右任在他的《太白山纪游歌》一开始就写下这样的诗句“文人学士终古不敢往,年年朝山而祈灵者,惟有西北困苦之人民。百难自慰来上诉,家家如有太白神。”那么太白神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?
113、墨色夕颜葬
114、唐代贞元十二年(796)孟秋大旱,奉命祷祀,至于太白山,京兆尹韩皋,又命周至令裴均饰祀,翌日大雨,于是柳宗元撰《祷雨碑记》,开首云“雍州东南界于梁,其山曰太白,其地恒寒,冰雪之积未尝巳也。其人以为神,故岁水旱则祷之,寒暑乖候则祷之,厉疾祟降则祷之,感若有答焉者。“北宋皇佑五年(1053)春夏不雨,凤翔府太守李昭遣苏轼祷于太白山,祷雨踵验,奏请封爵,遂封太白山湫为济民侯。
115、清湫太白庙
116、 祈福有验,虔心礼拜普善念。
117、七绝•伏雨
118、 我们来到大门左手的亭子,观瞻石碑。由于年代久远,碑面文字,几乎被侵蚀磨平,字迹模糊难辨。石头的质地,露在外面,斑斑驳驳。有老师近前仔细端详,从能辨的只言片语里,想搜索一些有关太白庙的故事,可无功而返。我们清晰的看到,这座坚硬的石头,铮铮如铁的站在那里。它是此地最年长的见证者之像太白庙的一位尊者。我们恭敬的退后,双手合对着石碑深深地三鞠躬!
119、 路边,难得一见的市井复出,日子似乎回到了印象中的古庙会。那些记忆中的小玩意风车、棉花糖、串连着好日子的糖葫芦、不郎鼓、小腰鼓、以及精工细作手工制品,孩子戴的老虎帽、风雪帽、风衣、虎头鞋等等,琳琅满目的小饰品,讨价还价声,在鼎沸的人流中此起彼伏。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久违的鲜亮,在挤兑的人流中,脖子尽力伸出去,张望着楼宇的方向,每个人面向朝拜的庙堂。
120、回味无穷,仿佛发生在昨天!
121、《冬游清湫杂感一首》
122、扶苏映秦华 , 何以笙箫默
123、
124、 我们一行在胡主席的带领下,向三位太白神鞠躬行礼。在充满灵性的神佛面前,我们除了虔诚,也许更多的是要沉默。沉默是金,在这里,沉默也是真。
125、 如果没有这些石碑,再如果知晓古庙的老人故去,那太白庙的故事又会怎么样呢?
126、 清湫太白庙的樊会长讲述了太白庙的前尘往事,让我们知道了曾经的太白庙占地6亩地,院落修建的房屋几十间,大殿七间,玉皇大帝,钟楼,前殿,禅房等等,面面俱到的太白庙。据说抗日战争时期,收留了很多孤儿,这些孤儿在这里读书上学,大概六七年后,他们才离开回到了延安。后来又来了很多伤病员,并且上面派了演员给这些伤病员治疗和唱戏。
127、戏子画西楼
128、“封地民侯”,乃太白庙显存一通宋代的“封地民侯之勑”碑石名。
129、恰降甘霖,应人意,喜心头。
130、老树渐渐老去